刚刚闭幕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上,一场以“绿色金融助推绿色转型”为主题的分论坛引起与会专家、官员和商界领袖的高度关注。与会人士认为,绿色金融是推动实现绿色转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支撑和和新挑战之一,但目前绿色金融面临激励机制缺乏、资本市场支持不足、金融机构意愿不大等三大障碍。
--绿色金融需求量大但供给不足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俊认为,我国污染性项目面临严重的投资过度,绿色项目则面临严重的投资短缺。未来几年内,全国对绿色投资需求估计应达每年两万亿人民币,引导资金进入绿色行业亟需建立鼓励绿色投资的政策体系。
北京东方园林公司曾为70多个城市承建公园,也做河湖流域的污染处理业务。东方园林董事长何巧女在论坛上说,据专家预测,中国河湖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大概需要10万亿元资金,环保部公布土壤污染治理需要的资金是10万亿元。不说以后是不是可以不继续污染,但已形成的污染需要治理是不争的事实。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金融体系设计研究项目联席主任谢孟哲介绍,国际上已经有一大批机构投资者组成了各种网络,并以此为基础达成了有关绿色投资的社会责任协议,推动在决策程序中引入环境因素、督促被投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马俊说,国外金融市场已经出现相当数量的有较好流动性的绿色金融产品,其中以基金产品为主,包括碳排放类的衍生品。这些产品吸引了包括个人投资者在内广泛的投资者群体,中国也有类似基金推出,但总体来说投资规模较小,其投资配置中往往掺杂与环保低碳无关的股票。
--政府激励机制缺乏 资本市场支持不够 金融机构意愿不大
与会人士普遍认为,绿色投资,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谁愿意为绿色发展付费,谁愿意去做这种绿色投资。缺乏有效的政府激励引导机制,是导致绿色项目投资的根本原因。
马俊认为,目前的市场信号并不鼓励绿色投资,从理论上来说,是外部性没有内生化。他说,中国需要激励绿色投资的政策体系,这一政策激励机制应包括,通过补贴、减税等形式提高绿色产品价格,降低绿色项目成本及强制性地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业内人士认为,资本市场是助力绿色转型的孵化器,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的社会责任披露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绿色经济发展的趋势。
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安青松介绍,近年来,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家数在递增,2012年以来,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超过670家,占到上市公司总数的30%。不过,这些报告的披露并非是强制性的,报告内容范围、格式也缺乏统一标准。
与会人士纷纷提到,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特别银行对开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不高,制约了绿色金融的推广。
中国投资公司原总经理高西庆在论坛上表示,从政府和全球治理的角度来看,金融业确实比较保守,对环境保护行业投入比较少。原因在于风险,比如投资新能源具有很强的不可预测性。
--发展绿色金融的两个突破口
与会人士表示,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转型,除在政府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相关政策体系之外,还有两个突破口可供选择。
一是设立专业的绿色银行。马俊建议,政府应考虑作为发起人之一,成立专业绿色银行,或在某个发展银行下设立专业的绿色银行子公司。成立绿色银行的资本金可部分来自于政府,部分来自于社会资本,包括社保基金、保险公司、其他养老金和具有长期投资意愿的机构。
绿色银行将专注于特定行业的融资,主要领域包括大型环保、节能、新能源和清洁交通。在贷款业务方面,绿色银行加入国际“赤道原则”。
“成立绿色银行,由于发行者的信用级别较高或享受政府免税等政策,可以以较低的利率来支持绿色项目。规模做大的话,可在环境成本测算、项目评估、风险控制、融资成本等方面集中最优秀的人才和资源,使其专业能力达到最大规模效益”。马俊说。
二是为创新型环保企业开辟资本市场的绿色通道。中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执行官姜培兴认为,绿色企业包括新能源、环保清洁类企业均属于创新企业,投资风险高,投资期限长,传统的金融体系很难与之匹配。他建议,资本市场监管机构推动中国绿色产业大有可为,如可以及时限制非环保类企业IPO发行,但让绿色IPO公司有“绿色通道”,为绿色产业开一扇窗户。
此外,论坛上也有业内人士对绿色金融前景表示担忧。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认为,若想发展绿色金融则必须让现有金融机构加快转型或者是说回归原有职能。她说,当前不少银行仍主要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导致从原本配置资金的角色,变成了融资和资金占有主体,如果这一状况不转变,绿色金融的前景依然艰难。
扫描识别二维码下载
“友绿”APP
研报、课程、资讯一手掌握
欢迎订阅“友绿网”公众号
iGreen114
友绿原创资讯,欢迎分享投稿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低碳健康人居论坛暨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低碳健康地产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