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正式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开盘之初,即产生16笔交易,成交14.5万吨碳排放权。至此,我国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已全部启动。
自去年6月以来,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和湖北相继启动碳排放权交易。1年多的时间,全面启动7省市试点,这意味着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受到国家层面前所未有的重视。
7省市的试点工作未来能否进一步推广?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前景如何?能否真正发挥节能减排作用?对此,多名专家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是大势所趋,但如何处理政府主导与金融机构介入的关系,仍是下一步需要考量的重点。
试点地区运行良好
碳交易是《京都议定书》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以国际公法作为依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在6种被要求减排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因此,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通常被称为“碳交易”。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虽然身为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约束,但我国对于减排及碳交易市场试点一直都很重视。
自去年6月开始的碳排放交易试点,目前市场运行良好。数据显示,截至6月5日,深圳累计交易39万吨二氧化碳,平均交易价格为每吨约70元;上海累计成交约45万吨,平均交易价格约每吨38元;北京场内线上交易和场外协议交易分配累计成交约为1万吨和4万吨。
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在“第五届低碳论坛”上表示,上述7省市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对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目前,国家已启动碳排放交易制度建设,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则告诉记者,对于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我国仍处于摸索期。“现在的问题是我国需要大量减排,这方面的压力特别大。碳交易试点的核心问题则是摸索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须重视碳金融发展
对于碳交易市场而言,尽管试点已有一段时间,但在专家看来,仍有很多需要改进完善之处,尤其应重视相应金融机制的建立。
华能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碳交易主管何毅认为,目前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有三个特点:第一是政策敏感性高,但当下政府决策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连续性不是非常好;第二是筹码集中度高、流动性差,“对几个试点市场进行分析发现,市场上前10家企业所拥有配额占到市场总量配额的60%~70%,大量筹码集中到这些企业里”;第三是信息可得性差,总的成交量、成交价等信息容易获得,但企业基本数据难以跟踪。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副研究员王遥说,一个成熟的碳市场应具备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同时要有现货市场、期货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碳交易市场本身就是一个金融市场,但当前围绕碳交易市场的“碳金融”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够。
在王遥看来,应大力发展现有碳资产的金融服务。“目前,我国已有7个碳交易市场,要围绕这些市场开展相应的金融服务。我认为,除了制度,也要发挥好公共资本的作用。”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对于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考量,李俊峰认为,一方面需要踏踏实实做好现在的碳交易试点,另一方面要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作好准备。“这两点都不能偏废,既要抓好试点,也要准备好建立全国碳市场。”
他认为,虽然金融最容易实现市场化,但一些核心问题如利率、银行准备金等,目前都是由政府部门管理,碳交易市场更是如此。“因此,在碳交易市场上,政府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政府必须管好了,才会有自己的碳交易市场。”
“一方面要防止金融在碳市场上过度投机,另一方面又希望金融能积极参与。在过度投机和积极参与之间找一个平衡点,这就是我们的碳市场和金融之间的关系。”李俊峰说。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可持续金融项目总监孙轶颋也表示,政府应在碳市场中起主导作用,不但要制定相关法规,更要建立机制,“政府应拿出公共资金,作为碳市场主体之一投进去参与交易,起到示范作用和稳定市场的效应”。
扫描识别二维码下载
“友绿”APP
研报、课程、资讯一手掌握
欢迎订阅“友绿网”公众号
iGreen114
友绿原创资讯,欢迎分享投稿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低碳健康人居论坛暨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低碳健康地产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