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低碳
分享到
山东烟台印发《长岛国际零碳岛发展规划(2023-2035年)》
友绿• 03月01日   来源:凤凰网   780
碳中和

2月27日,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长岛国际零碳岛发展规划(2023-2035年)》解读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介绍《规划》的编制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和特色亮点。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秦松,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长岛综试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专职副主任李明涛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3年4月份开始,烟台市组织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国家团队,在地方团队配合下,开展长岛国际零碳岛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

2024年2月9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长岛国际零碳岛发展规划(2023-2035年)》。

分九章 打造全球零碳岛屿建设“长岛范本”

《长岛国际零碳岛发展规划(2023-2035年)》共分九章。

第一章,发展环境。系统总结近5年长岛绿色发展成效,客观分析零碳岛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根据IPCC排放因子法核算,2022年长岛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23.1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碳汇量为9.25万吨,实现净零排放还有13.86万吨的缺口;人均温室气体年排放量为5.8吨,低于全国人均9-10吨的水平。

第二章,目标要求。在全面对比分析国内外零碳岛、零碳园区规划指标的基础上,本着适度超前,兼顾导向性、先进性和可达性的思路,分别提出近期、中期、远期建设目标:到2027年,长岛温室气体排放比2023年下降20%;到2030年,形成具有广泛国际引领力的“零碳岛”模式;到2035年,全域温室气体实现净零排放。

第三章至第七章,零碳岛建设重点。总的考虑是,坚持降碳与增汇两手抓,做好“加减法”,努力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降碳“减法”方面,

一是推动长岛海洋渔业和生态旅游两大主导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出领跑零碳“蓝色粮仓”建设、打造零碳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任务,聚力建设蓝色产业提质增绿示范区,以产业生态重塑为零碳岛建设赋能。

二是基于长岛温室气体排放99%来自能源活动的现实,专设绿色能源岛建设章节,重点是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及光伏、微风发电,推广智能电网技术,着力构建岛外引电为主、岛内清洁能源发电为辅、海陆互联互促绿色能源体系。

三是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推进交通、建筑、生活等全领域全过程绿色转型,打造能源清洁化、设施低碳化、资源循环化协同创新模式。增汇“加法”方面,主要是稳步提升海草床、海藻场等蓝碳增汇能力,持续巩固林业碳汇能力,深入挖掘海洋新型碳汇潜力,汇聚固碳增汇整体合力,助力实现碳中和。

第八章,多维拓展国际合作。紧扣“国际零碳岛”中“国际”这一关键词,通过实施一报告、一中心、一论坛、一基金、一倡议、一艺展“六个一”工程,扩大国际朋友圈,放大国际影响力,为全球零碳岛屿建设提供“长岛范本”。

第九章,保障措施。从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要素保障、强化宣传引导等方面,推动规划落地落实。

三阶段目标+四大空间布局

立足长岛岛陆、海域、海岸带开发与保护,以净零、先行、活力、普惠为遵循,以蓝色经济增长、绿色能源供应、零碳旅游开发、蓝碳固碳增汇等为突破口,《规划》提出了三阶段目标和四大空间布局。

三阶段目标,是以2027、2030和2035年为时间节点,设立了近期、中期、远期三阶段总体目标,建立了以碳排放量为核心指标体系。

到2027年,国际零碳岛建设初见成效,温室气体排放力争在2023年率先实现碳达峰基础上下降20%。

到2030年,以生态渔业和生态旅游为代表的主导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成形成势,稳定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

到2035年,高质量建成国际零碳岛,全域温室气体实现净零排放。

四大空间布局,即“北增、南优、内引、外联”。

北增,以北五岛区域为主体,以生态、产业、绿能“三增” 为目标,建设北部零碳增值生态保育区。

南优,以南五岛区域为主体,以碳汇、旅游、治理“三优”为目标,建设南部降碳减污优化发展区。

内引,突破长岛生态限制,强化岛外造血扩能,建设飞地产业园。

外联,推动长岛零碳建设与全国、全球零碳建设同步协作,建设国际合作交流会客厅。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扫描识别二维码下载

“友绿”APP

研报、课程、资讯一手掌握

欢迎订阅“友绿网”公众号

iGreen114

友绿原创资讯,欢迎分享投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