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碳排放交易高层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气候司国内政策和履约处处长蒋兆理表示,我国将在2016年启动全国碳市场。全国碳交易市场初步将纳入5+1个行业(电力、冶金、有色、建材、化工和航空服务业)的年排放量在2.6万吨以上的企业,碳排放交易量可能涉及30亿~40亿吨。
“基于从现在至2016年只有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在2016年夏季启动全国碳市场肯定是‘野心’比较大的。”安迅思中国碳市场分析总监林剑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从最基本的立法,到统一配额分配方案、排放核算方法、完善注册登记系统等。
记者了解到,目前许多跨国投资交易机构已经开始重视我国碳市场,有些外国机构甚至已经在我国设立分公司。
碳市场建设将分三阶段
据《中国经贸导刊》发布的《关于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本情况和工作思路》称,全国碳市场建设将分三个阶段进行,2014~2015年为准备阶段,其中2015年的主要任务是与国务院法制办衔接,争取尽早出台国务院行政法规,同时由主管部门出台其他相关的配套细则和技术标准,以及所有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和标准等。
2016~2020年为运行完善阶段,其中,2016~2017年为试运行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逐步将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范围,做好配额的初始分配;2017~2020年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实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调整和完善交易制度,实现市场稳定运行。
2020年后为稳定深化阶段,主要任务是增加交易产品,发展多元化交易模式,逐步形成运行稳定、健康活跃的交易市场,并探索与国际上其他碳市场进行连接的可行性。
记者了解到,未来国内仍需要一定规模的交易机构为碳交易提供服务,需要7~10个交易机构,全国市场是设计一个全新的整体的市场,以此为基础兼容各地碳市场。
全国统一碳市场启动后,排放量可能涉及30亿~40亿吨,为欧盟碳交易市场的一倍。而首批行业中除了传统的制造业外,还增加了“航空服务业”。林剑玮指出,目前航空业基础好、积极性高,也是排放大户之一,纳入航空业也代表我国对全国统一碳市场的野心,在某种程度上对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会议上有利。
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陈波告诉记者,国际民航组织正在组织航空业减排,预计到2020年之后航空业就必须实现碳中和,“航空业减排还是和其他行业有所区别的,国内的航空公司压力比较大,受国际影响大,必须充分考虑国际上的要求”。
当前立法工作最为重要
自2011年11月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等7地先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截至2014年6月,7个试点省市全部相继启动交易,共纳入排放企业和单位1919家,配额总量合计约12亿吨。根据安迅思统计,自各试点启动至2014年底,总交易量达1514.5万吨,其中以湖北总交易量最多,为670万吨。
虽然距离全国统一碳市场启动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国内碳市场建设仍然有许多问题待解决。
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相关负责人曾对记者坦言,碳交易市场是一个新兴事物,交易所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面临最主要的问题是管控单位对碳排放权交易的认知相对比较薄弱,导致在前期准备及履约过程中产生了消极行为。
上述负责人认为,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首先碳市场的制度建设及法律基础必须要有严肃性,从深圳相对有成效的履约情况来看,主要得益于对碳配额管理政策及相关办法的出台,企业不会有侥幸心理;其次,重视碳排放量前期数据的收集,对企业加大培训,数据类型也要简化,注重企业权益;第三,市场活跃性的提高,市场交易品种的丰富也会非常重要,碳金融方向的创新对碳市场交易的发展显得很有必要,在碳债券和碳相关衍生产品上应该有更多探索。
“广东碳试点是个很好的例子,比如广东在发现到2013年的配额分配方法有欠缺,便立即在2014年更改了配额分配方法,更有效地运行广东碳试点,完善试点。”林剑玮指出,从欧盟设立碳交易体系的经验来看,有再多的准备时间也未必能形成一个完美的碳交易体系,只有边做、边学、边进步,才能找出问题,完善市场。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便是立法。林剑玮认为,现阶段建立碳交易市场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交易体系本身,而是怎么让纳入企业重视碳交易、积极参与碳交易、把碳交易融入企业的正常运作里。
扫描识别二维码下载
“友绿”APP
研报、课程、资讯一手掌握
欢迎订阅“友绿网”公众号
iGreen114
友绿原创资讯,欢迎分享投稿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低碳健康人居论坛暨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低碳健康地产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