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建设已提上日程,试点市场的前途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尽管中国试点碳市场刚刚完成了第一年的履约,但对其未来几年的运行情况已经可以做出大体判断。
发改委:着手建设全国碳市场
很多国家和地区目前已将碳交易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纷纷建立自身的碳交易体系。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两省五市的试点情况看,我国碳交易存在试点工作准备不够充分、法律约束力较弱、企业认可度较差、数据基础差、碳市场透明度较差、市场监管标准不一、市场流动性较差等诸多问题。国家发改委日前发文表示,发改委已着手建设全国碳市场,目前已经启动制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并研究全国碳交易总量控制目标及分解落实方案,继续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开发建设国家碳交易登记注册系统发改委称,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各试点省市都编制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交易管理办法,加快开展总量设定、配额分配、报告与核查体系建设、登记注册系统和交易平台建设等基础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目前7个试点已经全部启动上线交易。截至今年6月29日,已启动交易的试点省市累计总成交量约856万吨二氧化碳,总成交额约3.38亿元。
碳市企业首年履约考难
国内碳交易市场建设近期进入快通道,碳圈效应正在逐步扩大。不过,企业履约不积极、碳专员协调弱、碳资产流动性差等现实障碍仍待解决。7月2日深圳完成了一场碳交易大考,作为全国7个碳交易试点城市,深圳和上海是仅有的两个按期履约的试点城市,其他5个试点均因各种原因推迟履约。而且,深圳635家碳排放管控单位中有631家按时履约,履约率高达99.4%,可以说,深圳在碳交易体制探索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履约行动对于碳市场来说像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既反映碳市场行为,又反映我们参与碳市场主体的特征。7月25日,在由北京环境交易所、北京绿色金融协会、水晶碳投等共同主办企业碳减排硬约束时代的企业应对之策的气候官沙龙活动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中心碳市场管理部的张昕主任如是说。不过,仔细梳理企业履约过程中的种种迹象,不难发现企业的碳资产管理呈两极分化态势,重视的在碳市场上如鱼得水,获得至少千万元级别的收益,观念淡薄的则连及时履约都做不到,还可能收到有关部门的罚单。这种苦乐不均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深圳去年启动的碳交易市场波澜不惊,难以吸引大批量投资者进入,碳交易市场的火爆仍需等待。
金融机构“咏碳调”
碳交易试点启动之后压力更大履约高峰来临之前,市场冷清的表象让我们感到揪心碳市场如果没有流动性,碳价格就会失真在今年举办的深圳国际低碳论坛上,来自湖北、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碳排放交易试点负责人纷纷吐槽。运作时间不长的碳市场如何突破发展困境,如何提高碳资产流动性、解决企业履约难题成为热议话题。在碳圈专业人士看来,活跃碳市场,除了扩大现货市场自身交易规模之外,引入专业化机构、激活碳金融、发展碳资产管理业务、开发新交易品种,以资本市场操作思维来挖掘碳市场潜力,是未来碳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据了解,不少银行、券商、碳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开始试水碳金融领域创新,并研究推出碳交易远期、碳资产融资等产品,各试点及相关参与方也着手碳金融业务布局。在碳圈人士看来,盘活碳资产,发展碳金融业务,是降低企业碳配额交易的履约成本、激活碳交易二级市场活跃性的关键一步。专业化的碳金融产品将会提高碳资产的价值,同时也会帮助企业降低碳履约成本,提高投资者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对碳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有更好的正向促进作用。根据《2014年中国低碳金融发展报告》显示,在低碳金融领域的投资方面,国内三家政策性银行累计节能减排与低碳相关贷款达10000亿元;国家性基金收入是120亿元,通过项目撬动社会投资127亿元。国内已有18家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信贷资金达16700多亿元,以低碳投资为主题的公募基金累计资产达5.4亿元,累计公益支出11.8亿元。在私募方面,2013年全国低碳行业投资披露案例27起,融资总额35亿元,集中在节能技术、节能服务、太阳能等领域。而在中央财大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气候融资报告中,其核心策略是通过构建国家和地方的气候基金体系、强化碳市场的价格激励作用、设计PPP机制来撬动私人资本的介入,并逐步引入金融机构,发展气候金融业务。不过,由于现货交易不稳定性及碳市场建设的政策波动,碳金融业务的创新仍面临诸多挑战。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认为,金融机构现有的KPI考核体系尚难支撑银行层面做更多碳金融业务的创新,由支行、分行直接接洽项目的机构,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收益,这也是整个低碳金融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级市场竞争格局逐渐清晰
研究机构碳金融实验室在调研了几十家控排企业,对各个市场进行了评估,发现一些有趣的结论:交易量活跃的市场有效性却并不高。更多的交易量并没有使得碳市场变得更像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这是因为二级市场的纠错功能正在发挥作用,即一级市场的分配不合理通过二级市场进行了纠正,而二级市场尚没有真正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值得玩味的是,分析表明:最活跃的市场和最不活跃的市场实际有效性相差不大。当前不活跃的市场以后也很难变得活跃。尽管许多设计者竭尽全力提高二级市场的活跃性,并将其视为重要的指标,但要清醒的认识到,市场活跃性首先是由市场结构所决定的,当确定排放部门的时候,市场的活跃性水平已经被锁定,优化分配方法所能贡献的流动性非常有限。盲目追求二级市场活跃性将付出代价。创造流动性要付出额外的成本。我们观察到一些市场为了制造流动性,采取了创新的调控手段,表面上看似乎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破坏了其公信力。例如,预配额分配,配额回收,跟随市场价格的拍卖底价等,这些手段的引入,破坏了二级市场的稳健性和严肃性,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建立了复杂的耦合关系,违背了奥姆剃刀法则,存在很大的隐患。盲目追求交易量,使得一些试点陷入了创新陷阱中,但个别看似中规中矩甚至保守的碳市场有效性反而很好,这得益于其制度设计的可靠性和透明度。
好的碳市场模型是简洁的,实际方案与其偏离得越远,运行效率则越低。采用大量的手段来修修补补,从整体上却没有提高效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缺乏系统的方法论。
一级市场将是新的竞争焦点
根据业内进行的交易所运营成本估算,前期各个交易所热衷于二级市场建设,投入大量资源,未来的回报风险很高,一些独立运营的碳交易所已经面临投资者巨大的盈利压力,再融资难度很大。对于这一局面,我们持有较为悲观的态度:即使试点市场引入非现货产品,通过二级市场获得生存能力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未来两年,二级市场的竞争将变得越来越鸡肋。碳交易所面临着两个转型机会,一是发展为地方拍卖平台,二是转型为碳金融服务机构。转型的关键是大胆采用拍卖,建立一级市场,探索符合本区域的拍卖收入使用机制,设立区域碳基金,与国家级气候基金形成合作体系,推动一级市场的金融化发展。但是从碳市场所衍生出的碳基金与普通的引导基金或政策性基金存在很大差异,因为它是碳市场设计的一部分,其独立性会受到约束,例如资金使用形成的周转率和杠杆率之间的平衡会对碳市场资金流动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基金投资策略、治理结构和绩效指标设计也存在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类似的工作在国内外尚没有成熟先例,我们也正在积极开发资金使用方法学和工具,推动地区碳基金的发展。
扫描识别二维码下载
“友绿”APP
研报、课程、资讯一手掌握
欢迎订阅“友绿网”公众号
iGreen114
友绿原创资讯,欢迎分享投稿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低碳健康人居论坛暨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低碳健康地产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