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绿色
分享到
碳交易“思变”
友绿• 07月31日   来源:经济导报   1644
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梅德文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从政策细化到交易机制,再到统一市场,企业、交易商等参与各方均希望碳交易能有更多更好的进步和改变。当微小进步不断累积,碳交易这个潜力无限的市场或将发挥

来源:经济导报  作者:公欣

6月25日,北京环境交易所创下中国碳市场单日成交量和成交额的最高纪录,单日成交量达到55.9万吨,成交额1626万元。碳交易市场持续升温。

而在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集体过剩、经济面临沉重转型压力的当下,碳交易这一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的理念,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转型带来持续的示范效应。碳交易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梅德文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从政策细化到交易机制,再到统一市场,企业、交易商等参与各方均希望碳交易能有更多更好的进步和改变。当微小进步不断累积,碳交易这个潜力无限的市场或将发挥其真正实力。”

企业参与日渐活跃 信息透明仍需时间

记者:目前,很多企业对碳交易秉持着一种“关注中观望”的态度,不少企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碳交易市场进行过一单买卖,您认为应如何打消观望企业的顾虑?

梅德文:根据几个试点地区碳市场的经验,碳交易初期企业交易活跃度不高,但是在企业完成2013年碳核查并临近履约期时,交易明显活跃,这说明企业已逐渐认可碳交易这一手段能够帮助其实现履约目标。

中国的碳减排政策比较繁杂,有国家目标、地方规划,也有行业指导意见,但是碳减排目标预期是稳定的,政府政策传递出的减排决心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是坚定的,因此企业参与碳交易的政策风险是很低的。

关于企业所担心的碳市场流动性的问题,碳交易机制的总量设置和配额分配、碳市场参与主体等都对流动性有重要影响,但是我们吸取了欧盟的经验,采取更具有弹性的配额分配机制。

记者:近期,有国际碳交易专家评论中国的碳交易市场是个黑洞,认为由于中国政府官员习惯性排斥信息发布,外界很难理解中国市场价格是如何设定的。对此观点,您有何评价?在您看来,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在信息透明方面还应做出哪些努力和机制改变?

梅德文:虽然国内外对中国的碳交易市场认识有差异,但是市场价格由市场决定是共识,不是人为设定的,价格与信息披露的关联性也值得深入研究。

随着中国碳市场的发展,信息会越来越透明,这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市场会不断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使信息披露方面更加透明。

记者:碳交易的引入,意味着环境解决机制开始由行政化手段向市场化手段转变。相对于行政环保处罚,碳交易对企业减排是否能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梅德文:环境治理需要组合手段,过去很长时间内政府主要依赖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碳交易作为一种市场手段,按照“总量控制下的交易”机制运行,对企业减排而言具有一些特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降低企业环境治理的成本,通过交易手段让减排量在市场上流转,从而降低总体减排成本。由此,碳交易对企业等市场主体形成一种自发的激励约束机制,环境治理好的企业会得到更好的回报,对环境有利的技术和产品会获得更多应用,从而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提升整体的环境治理水平。

虽然以上效果是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难以达到的,但是市场手段离不开法律手段的保障,也离不开行政手段的监督,比如碳交易机制的实施需要人大立法或者政府规章来授权,碳交易的总量分配和违约处罚也都离不开行政手段。

试点交易竞争加剧 碳金融待创新

记者:目前,全国7个碳交易试点均已上线交易。截至5月底,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湖北、深圳6个试点地区累计成交额达到1.16亿元。这一成绩是大还是小,您如何评价这一结果?

梅德文:中国碳市场刚刚起步,几个试点地区碳市场持续时间都不长,甚至连一个完整的履约周期都没有经历,取得这个成绩非常难得,随着履约期临近,交易额还会持续增长。

随着市场的成熟,企业参与的深入,碳市场的价值效应显现,成交额会更高。需要说明的是,各个试点地区交易所除了关心成交量和成交额,更为关心的是交易所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价值,交易所正不断改进服务,降低交易成本,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专业服务。

记者:我国碳交易的发展现状如何?相比于其他国家,碳市场有何亮点和成效?

梅德文:中国碳交易起步早,从最早的CDM(清洁发展机制)交易开始,中国已经参与到国际碳交易体系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CER(核证减排量)供应国;中国在自愿减排交易领域也开发了自己的标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凭借在CDM交易机制和自愿减排交易中积累的人才和经验,中国以较快的速度在2013年启动配额交易,建立自己的碳市场。相比其他国家的碳配额交易市场,中国具有几个独特亮点:一是中国碳市场一开始建立了7个试点,这将为市场发展积累更多的经验;二是中国仍处于发展阶段,在尚未达到碳排放峰值前实施碳交易,将面临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双重挑战;三是中国碳市场全国推广后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对全球碳市场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记者:2013年被称为碳交易元年,在这一年我国碳交易有了长足的进步,进入2014年我国碳交易市场将会迎来怎样的挑战和变革?

梅德文:2014年,中国碳市场将会面临几大形势:一是7个试点交易所之间的竞争加剧。7个交易所将各自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交易服务,提高交易规模,使中国碳市场在竞争中快速发展。

二是开展碳期货和其他金融创新。当前政策明确鼓励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和碳期货,各地交易所也与企业合作,在碳债券、碳基金、碳信贷等领域创新。

三是跨区域合作。北京已经以华北地区为中心,发起成立中国环境交易机构合作联盟,意在推动跨区域交易。

管理难度凸显 交易活动或需更大空间

记者:相比于发展较早和较为成熟的欧盟、美国加州等碳交易市场,我国碳交易还存在哪些不足?应如何改进?

梅德文:一是放松市场管制,中国对交易所的交易规则实行严格限制,牺牲了定价效率和交易效率,应借鉴发达国家的交易技术和风险防范技术,给予交易活动更大的空间。

二是鼓励金融创新,中国还没有碳期货等市场对冲工具,碳期货被证明是有利于市场风险控制的金融创新工具,应该尽快推出。

三是扩大参与主体。中国的碳市场以履约企业为主,主要产业企业、金融企业由于受到金融监管无法参与碳市场投资。而国外成熟碳市场吸引了大量投资机构参与,可以为碳市场提供流动性资源。

记者:在机制体制建设方面,我国碳交易市场还面临哪些困境?在碳交易内外部环境改善上,中国政府还应做出哪些努力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碳市场发展?

梅德文:国内来看,用市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目前才刚刚起步。企业既面临节能考核也面临二氧化碳排放目标考核,还有各种减排考核,这些考核在企业内部归属不同部门,导致沟通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因此需要政府和企业在体制机制层面梳理整合。

国际层面来看,中国一方面要在气候谈判中争取有利的谈判成果;另一方面需要与技术谈判、贸易谈判统筹考虑,鼓励低碳技术走进来,低碳产业走出去。

记者:随着试点的推进,各方对全国统一市场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一些大型企业在对公司进行整体节能减排规划和工作安排时,也明显感觉到地方市场的局限性。您认为,中国是否能顺利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碳市场?需历时多久?怎样具体操作?将面临哪些困难?

梅德文: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碳市场是市场的内在要求,市场的开放性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市场,还有一个积极因素是政策推动,7个试点也为全国市场积累了丰富经验。

建立全国性碳市场的时间不好说,试点做得好,风险控制得好,步子可以大一点,目前大气污染问题突出,经济发展趋稳,推行碳市场的阻力相对较小,是个良好的窗口期。

可能面临的困难是非试点地区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以及7个试点的市场统一问题。开展区域碳市场建设,循序渐进是一个比较可行的路径。

记者:我国碳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您如何预测其发展前景?

梅德文:未来中国将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市场化程度更完善,国际化程度更高,金融化程度更灵活,将成为中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机制,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扫描识别二维码下载

“友绿”APP

研报、课程、资讯一手掌握

欢迎订阅“友绿网”公众号

iGreen114

友绿原创资讯,欢迎分享投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