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色建筑的内涵与特征
1.绿色建筑概念的形成。绿色建筑也可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从生态环保的观点,可将其定义为: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及拆除过程)中,以最节约能源、最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尽量降低环境负荷,同时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空间。其目标是达到人及建筑与环境三者的平衡优化和持续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并不是一种单一技术,而是在建筑物的场地选择、内部结构设计,施工建设、交付使用及以后的改造装修过程中,能够减少建筑物对环境及人类健康负面影响,实现能源节约、水资源循环再用,材料高效利用的新一代建筑产业技术主导设计标准。因此绿色建筑概念形成过程本质就是一种建筑技术标准的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兼发明家B?富勒(R?BuckministerFuller)第一个提出“少费而多用”(MoreWithLess),也就是对有限的物质资源进行最充分和最合宜的设计和利用,符合生态学的循环利用原则。20世纪60年代,国外开始提出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新理念。其后,世界能源危机激发起全球性的“节能热”,建筑领域的各种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先导。随着空调、低瓦数照明灯具、反射玻璃、钢结构等新的建筑与技术产品的出现,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增强,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建筑整体宏观的角度来设计建筑的各个部分,成为改变建筑师设计理念的新要求。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外为发展绿色建筑,进一步开发出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建筑能效标识制度。2002年正式成立了世界绿色建筑理事会,标志着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运动和新一代建筑产业技术的主导设计标准。总的来看,国际绿色建筑标准的演化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无权重到一级权重体系再到多重权重,从线性综合到非线性综合,评价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科学,也越来越复杂。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绿色建筑产业已经经历了第一代绿色建筑阶段,在未来10年~20年内,将向第二代绿色建筑阶段过渡。2.绿色建筑内涵在中国的演进与最新定义。中国绿色建筑产业的演进与国外有所不同,在欧美发达国家,由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建筑能效标识体系是同一时期推出的,所以在这些国家,发展绿色建筑就等同于发展了节能建筑。但是在中国,由于建筑能效标识体系先行,所以建筑产业在真正进入绿色建筑阶段之前,有一个先导的节能建筑阶段。1986年建设部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新建居住建筑,在1980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水平基础上节能30%,这是中国绿色建筑产业节能建筑先导阶段的开始。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以节能50%为目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部分地区执行更高的65%节能标准。在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中规定,2009年底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比例甚至提高到90%以上。根据十二五规划,60%的中国建筑都将完成节能设计与改造。2006年,中国建设部组织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绿色建筑明确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节一保”。经过多年的攻关和研究,中国绿色建筑形成了六大技术体系评价标准: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与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通过对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室内环境的具体性能进行实测,给出数据,实现定量化检测标准,达到标准的即为绿色建筑。这也是迄今我国对绿色建筑最完整的定义。考虑到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便于绿色建筑概念的推广和普及,绿色建筑标准的编制参考了结构简单、清晰,便于操作的国际第一代评价体系的框架。但是这一评价体系的框架存在其自身的问题,如缺乏对建筑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对不同地域或建筑的适应能力等。因此,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特别是合理吸收国际第二代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综合全面”思想,将是未来5年~10年中国绿色建筑产业的演进方向。3.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自2009年6月开始,本文作者在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对绿色建筑产业进行了一年多的理论研究和调查分析工作,通过电话访谈或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对来自44个单位的53个熟悉或比较熟悉该产业的实践者和学术界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专家们估计,到2020年,中国绿色建筑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认为该产业成长较快,带动性好,发展绿色建筑产业社会效益明显,符合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在中国新兴战略性产业领域中,具有成为新一代主导产业的潜力。这项调查总结了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如下:(1)绿色建筑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对国民经济的带动性大,在节能环保的贡献中占有最大比重等特点。(2)绿色建筑的市场供应量与房地产价格泡沫呈负相关关系,即投机价值在房地产价格中所占比重越大,房地产开发商越没有兴趣开发绿色建筑。(3)
绿色建筑标识对绿色建筑的价格具有决定性意义,掌握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主导权就等于掌握了绿色建筑的定价权。(4)绿色建筑的发展依赖新材料、新能源、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发展,清洁能源的入网问题将制约绿色建筑的发展。(5)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因地制宜性,采用适宜技术比采用先进技术更为重要,因此基于本土化的技术资源整合才是真正创造价值的过程。
二、基于技术路线图的中国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多维分析
技术路线图本质是一种多维分析的工具。可以利用技术路线图为绿色建筑的产业发展,提供以下几个分析维度:(1)市场需求维度:用于归纳最重要的绿色建筑行业应用以及在未来不同时期之前可能大量出现的最重要的市场需求。(2)产业目标维度:主要是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以及在未来不同阶段应该实现的目标。(3)关键技术维度:为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而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4)政策需求维度:为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而必须在政策层面上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几个维度的分析都是密切关联,环环紧扣,并以时间为共同轴向的,因此最终通过多维共同分析得出的结果,将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基本框架和政策制订指南。虽然技术路线图是分析绿色建筑这一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可行工具,但是通过科技查新发现,迄今为止,尚无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有效指导意义和操作意义的中国绿色建筑产业技术路线图。本文作者在问卷调查和专家打分的基础上,绘制了一份中国绿色建筑产业技术路线图如下。
1.市场需求维度。发展绿色建筑首先是要适应市场的需求,根据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可以将市场需求按绿色建筑的六大评价标准: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与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进行分类。由于绿色建筑的设计、建设和运营周期很长,使得市场对绿色建筑的接受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根据我国绿色建筑产业的演进趋势,可以对未来10年增加的市场需求预测如表1。2.产业目标维度。本维度主要考察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在不同阶段的产业目标。为了分析的方便,这里按产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高度和力度来对绿色建筑的产业目标进行分类考察(如表2)。3.关键技术维度。本维度考察的是为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而必须利用和发展的关键技术,因此可以按市场需求维度的表格结构绘制关键技术维度的表格。而绿色建筑又是因地制宜的,不同气候的区域采用的关键技术不同,根据我国节能设计的地域标准,可分为:严寒与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是指长江流域及其周围地区,涉及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该地区夏季炎热,冬季潮湿寒冷。居民普遍自行安装采暖空调设备,由于没有科学的设计和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致使该地区冬季建筑采暖、夏季建筑空调能耗急剧上升,能源浪费严重。夏热冬暖地区指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省,其它的则属于严寒与寒冷地区。由于这三个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不同,导致了对绿色建筑所采用的一些关键技术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绘制关键技术维度表格时,应对这些技术进行标注。这里用括号内的数字1、2、3分别代表夏热冬冷、夏热冬暖、严寒与寒冷地区,由此绘制表格如表3。4.政策需求维度。本维度主要考察为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而必须在政策层面上解决的关键问题,在这里我们参考了欧盟相关产业发展政策的分析框架,结合中国国情,将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支撑要素分为政策取向、标准制订、开放与创新、安全性保障和研究开发等五个方面如表达。
三、中国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基本框架及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绿色建筑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分析,提出得到中国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框架如下:1.在发展重点上,中国绿色建筑产业要立足中国国情,着眼未来,循序渐进地发展。2012年之前仍应该以建筑节能为发展重点,2012年~2015年则要重点开始发展和普及第一代绿色建筑,2015年~2020年随着第二代绿色建筑标准的成熟,发展的重点应该逐步从第一代绿色建筑过渡到第二代绿色建筑。2.在发展主线上,要以标准化作为贯穿绿色建筑产业的主线,在2012年之前要全面完成新建建筑的节能建筑标准强制推广,并在2015年之前促进市场对绿色建筑标识认证的普遍接受。同时在绿色建筑技术国际标准的制订中也要积极发挥主要参与者的作用,并争取在某些标准制订中成为主导者。3.在核心技术发展上,要在2012年之前争取解决国产保温材料的防火质量和可靠性问题,同时要提前突破2015年前后可市场化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如太阳能光电,高性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新型建筑体系,可循环、可回用和可再生的建材等技术,并加大对这些领域技术创新活动的政府支持力度。若干政策问题:1.政策取向问题,要避免政策的设计与执行沦为利益集团谋利的工具,比如发展绿色建筑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加舒适和节能的商住价值,而不能沦为方便投机炒房的新工具。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理顺房地产的定价机制,尤其要使房价与土地财政脱钩,让房地产价格真正回归其正常价值。2.标准化与开放问题,绿色建筑产业的本质决定了绿色建筑的企业竞争不是单纯的基于技术或技术标准的竞争,而是技术标准+资金+土地的系统竞争。在中国,这种系统竞争的特殊性在于,每个系统都存在一个具有垄断性的资源要素———土地,而土地又是由政府管制的。因此政府利用其土地垄断权,通过在公共建筑、园区和城市建设中引入绿色建筑标准,可以在促进标准化与开放方面扮演积极、正面和建设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1.北京市建设委员会.海外各国绿色建筑评估系统对比报告.中国绿色建筑网,2.刘志鸿.当代西方绿色建筑学理论初探.新建筑,2000,(3):3-4.3.卢求.德国DGNB———世界第二代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世界建筑,2010,(1):105-107.
扫描识别二维码下载
“友绿”APP
研报、课程、资讯一手掌握
欢迎订阅“友绿网”公众号
iGreen114
友绿原创资讯,欢迎分享投稿
北京经开区:分布式光伏奖励每千瓦800元,超低能耗建筑最高奖励5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