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低碳
分享到
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建公共建筑100%达到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友绿• 01月02日   来源:央广网   28
碳中和 超低能耗 绿色建筑

12月31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专场新闻通气会上,通州区发改委副主任谭蕊介绍,近年来,城市副中心着力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积极对标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要求,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营造绿色低碳生活风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绿向新,实现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良好开局。

2024年2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对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作出系统部署,明确要求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完成3000余亩平原森林增汇减排试验示范区建设

“示范试点加快推进。”谭蕊介绍,通州区发布《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林业碳汇试点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完成3000余亩平原森林增汇减排试验示范区建设;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气候投融资试点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初步建成;制定《北京市通州区现代农业试验区项目实施方案》,现代农业试验区建设提上日程,城市副中心示范试点加快推进、领域进一步扩展。

谭蕊介绍,北京城市副中心有序开展工业企业绿色节能诊断,累计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13家;盘活利用北京光学仪器厂旧厂区,规划建设北京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园;市政府专项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落地,智慧工地数字化平台投入运营,虚拟电厂双控节能技术逐步应用;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张家湾设计小镇分别新增数字经济类企业35家和78家,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含绿量”加速提升。

北京城市副中心完善“十一横九纵”道路交通网络,有序推进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M101线等轨道交通项目;构建“通州堰”系列防洪体系,建设“一堰、十河、三网、多点、六体系”的防洪排涝总布局;打造“一心、一环、两带、两区”城市绿色空间格局,实现400余公里绿道横贯南北、8个万亩森林组团串联东西,成为北京市首个平原地区国家森林城市,城市副中心建设稳步向前。

新建公共建筑100%达到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通州区住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练雄介绍,通州区全面实现新建建筑100%达到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公共建筑100%达到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要求。万达广场、云墅中心等85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建筑面积达1266.56万平方米。

2024年至今,通州区实施通州发展大厦、数字经济智城园等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64.2万平方米,超额完成既定年度任务;实施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华夏银行办公楼等超低能耗建筑20.2万平方米,新增面积全市前列;实施装配式建筑251.18万平方米,占新开工建筑面积的62.68%。

区域发展“含绿量”取得新突破

通州区经信局副局长闫浩介绍,3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正在着力打造创新驱动的绿色产业示范,加快在提升区域发展“含绿量”上取得新突破。

在先进制造领域,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推动产业绿色化技改转型,特色产业集群实现扩规提质。其中,新能源汽车与交通设备产业已成为该区工业领域第一大细分产业,智能装备、医药健康、新材料等细分产业稳步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已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3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2家、碳中和认证企业10家。

在清洁能源领域,北京城市副中心已搭建形成全过程降碳格局,“雁阵”培育形成创新企业梯队。目前,已累计培育黑鲸能源、京清数电、新源劲吾等重点未来能源企业45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余家。

北京城市副中心深化数字基础设施绿色化智能化融合,算力升级实现新突破。通信网络实现新升级,2024年副中心新建5G基站856个,基站总数已达6969个,全区实现5G信号连续覆盖,环球影城、三大文化建筑、友谊医院通州院区等重点区域实现5G信号深度覆盖。目前已完成重点门户网站IPv6全面升级,推进IPv6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并率先在潞河医院开展IPv6办公场景应用。

PM2.5累计浓度改善率全市排名第三

通州区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刘志平介绍,截至12月29日,通州区PM2.5累计浓度优于年度考核指标,改善率全市排名第三,创历史同期最优。水环境质量方面,截至11月底,全区8个国市控出境考核断面中,6个断面水质均值达到Ⅲ类,2个断面水质均值达到Ⅳ类,均达考核要求。优良水体比例上升至75%,同比、环比均上升25%。土壤环境质量方面,截至11月底,全区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

“通州区积极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刘志平介绍,目前,通州区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储备入库项目已达158个,涵盖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两大领域,其中62个项目致力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96个项目则着重于提高社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与此同时,编制完成《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关于促进碳普惠发展的若干措施》,并正在积极推动其实施。

刘志平介绍,北京市政府设立专项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初始规模100亿元),聚焦储能、氢能、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同时,通政基金公司发起10亿元的ESG主题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数字经济、低碳技术和智能制造。北京绿色交易所与多机构合作,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并落地首单“无废贷”。针对绿色建筑融资,相关部门发布指导意见,并细化实施方案,数字经济智城园项目已获8000万元绿色贷款,进入放款阶段。

加大政策创新力度 打造“千里潞道”绿道品牌

谭蕊介绍,北京城市副中心将紧紧围绕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需求,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推出一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实施方案》政策清单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完善清洁运输试验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等政策机制,为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推出一批好用、管用、实用的政策制度,积累行之有效、示范性强的政策经验。

“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加快重点领域转型。”谭蕊介绍,城市副中心将坚持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集中推动高星级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规模化发展;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行动,打造“千里潞道”绿道品牌;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和“双碳”、环境社会治理(ESG)等领域绿色专业服务,推进气候投融资、林业碳汇试点取得新成效。

谭蕊介绍,北京城市副中心谋划建设一批绿色项目,加强绿色技术与应用场景对接。积极推进六环高线公园、张家湾设计小镇综合能源项目、台湖“环影宿游”示范片区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北京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园。大力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全面加快绿色产业集聚,不断扩大示范区影响力。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扫描识别二维码下载

“友绿”APP

研报、课程、资讯一手掌握

欢迎订阅“友绿网”公众号

iGreen114

友绿原创资讯,欢迎分享投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