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 > 绿色地产
《居住建筑防疫设计导则》介绍
友绿• 2022-11
讲师:卜增文
950
课程介绍

“居住建筑应为住户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环境。在防火、抗震、防雷、防洪等标准已相当齐全的情况下,应制订建筑防疫标准以补齐建筑防灾短板。”在日前于深圳举办的首届低碳健康地产高峰论坛上,深圳大学建设工程生态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卜增文表示。

今年9月,由深圳大学牵头主编,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参编的国内首部建筑行业防疫设计团体标准《居住建筑防疫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正式发布,于11月1日起生效。

《导则》选取住宅、幼儿园、托儿所、养老院、宿舍等不同的居住建筑类型,从预防呼吸道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物品接触传播等方面制订相应的技术措施,旨在降低呼吸道传染病在居住建筑中的传播几率,实现建筑防疫和健康性能提升。

《导则》对电梯、公共洗手间、盥洗室等易发生气溶胶传播的场所给出了设计建议;对商场、写字楼等使用中央空调的场所,《导则》建议应在空气处理机中增加净化消杀措施。

公共场所的洗手盆、洗涤池、盥洗室等不宜设置盆塞
根据 GB/T 28921-2012《自然灾害分类与代码》,自然灾害分为气象水文灾害、地质地震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生态环境灾害5大类39种。近年来,建筑在应对地震、洪水、雷电、火灾、高温、严寒等自然灾害过程中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等国家和行业标准,有效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而针对“生物灾害”大类中的“疫病灾害”,2012年以来,《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等17项建筑防疫相关标准的归口主管单位均为国家卫健委,内容侧重于建筑落成后的卫生指标要求以及运维阶段的防护和消毒,聚焦建筑前端规划设计的防疫标准长期缺位。

在这方面,学界与业界不无探索。2003年,建设部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人类居住环境与传染病控制研究》可行性报告,提出《建筑设计与传染病控制研究》《人居环境与传染病控制对策研究》等9个重点研究课题,但相关研究成果没有及时转化为行业标准、规范和手册,无法在实际工程中应用。

“编制标准提供了一个将前人科研成果集成、转化、落地为社会产品的机会。”《导则》主编专家之一、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袁磊告诉记者,建筑防疫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建筑学、土木工程等多个一级学科和更多二级学科的交叉协调,论文数量多、研究方向分散,制订《导则》相当于提炼汇总各学科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统一协调专业间的矛盾,最终形成可让工程技术人员对照执行的标准。

例如,为有效阻断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导则》建议居住区内步行主路宽度应大于2.5米,保证行人有1米以上的间距;鉴于高层建筑电梯轿厢空间狭小且井道通常密闭,导致轿厢中的空气无法与室外空气交换,可能造成病毒在轿厢中循环而无法排出,《导则》建议电梯轿厢配置通风设备,使电梯井道自然通风,轿厢空气能通过井道抽取排出,同时宜配置电梯净化器。

今年以来,多地通报的病毒“公厕传播链”使“气溶胶”进入公众视野。香港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室内空气和流体力学专家李玉国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垂直建筑中,来自厕所和洗脸盆的废水排出时,容易在排污管道内产生气溶胶,即含粪便、尿液和口鼻分泌液的雾化物。若卫生间的地漏水封破坏或气密性不好,感染者在进行如厕、往洗手盆吐痰、刷牙漱口等活动时,病毒可能经由排污管道传播至其他楼层。

为预防在相对封闭环境中的气溶胶传播,《导则》建议,公共卫生间厕便器隔断高度应不小于2.5米或紧贴吊顶,并在小便斗之间设置隔板;同时,应避免地漏水封干涸,公共场所的洗手盆、洗涤池、盥洗室等不宜设置盆塞,防止盆塞拔开放水形成自虹吸造成水封破坏。

此外,为预防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导则》建议居住建筑中电梯按钮、公区的门把手、电梯轿厢侧壁等人员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可采用不锈钢等抑菌材料;公共卫生间的水龙头、烘手器、便器冲洗阀等则建议采用感应式设计。

中央空调系统中应增加净化消杀措施
将分散且稍显晦涩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可供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理解并执行的建筑防疫标准,《居住建筑防疫设计导则》仅是第一步。

深圳大学建设工程生态技术研究所所长、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客座教授刘建表示,因建筑防疫领域可供参照的标准较少,考虑到紧迫性及技术风险,《导则》以建筑类型较少(住宅、宿舍、公寓等)且与人们日常居住生活使用密不可分的居住建筑现行探路。另一方面,同样由深圳大学担任主编单位的《公共建筑防疫设计标准》也进入编制和评审阶段。相较居住建筑,办公楼、商场、机场等公共建筑的使用功能更加多元,涉及的建筑防疫技术和措施也将更复杂。

例如,酒店宾馆普遍采用中央空调系统,其中客房部分采用风机盘管式空调系统,风机盘管分散地装设在各个房间内,新风互不混合;而公共区域通常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空气须经冷却和去湿处理后送入室内,冷热空气循环使用。由于客房卫生间排风量通常小于新风量,客房处于微正压,房门开启时空气将向公共走廊方向流动,造成一定的交叉感染风险。

因此,针对使用中央空调系统的公共建筑,一方面可以在中央空调的空气处理机中增加净化消杀措施;另一方面,当出现传染风险时建议关停或采用直流式空调系统,即空气经处理后送入房间,与室内空气进行热湿交换后全部排出室外,不再循环使用。

“有研究表明,暴露在含有病毒的环境中时间越久,感染的风险越大。”卜增文表示,对于商场收银员、机场安检人员等在公共建筑中长时间工作的特定人群,同样建议采用独立直流式的空调通风系统或其他有效的消杀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空气过滤、消杀等措施必然涉及相关设备的使用,针对此类产品亦需要制定配套标准,以保证产品质量。例如,《导则》建议电梯轿厢配置净化器,应采用经卫健委审核备案的电梯专用具有杀灭病毒和细菌功能的净化器,要求其病毒和细菌杀灭率达到30分钟内大于99%;建议居住建筑室内设置固定或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该装置应符合卫健委颁布实施的《空气消毒机通用卫生要求》WS/T 648—2019,即室内空气中的自然菌杀灭率须达90%以上。

据悉,在《居住建筑防疫设计导则》与《公共建筑防疫设计标准》的基础上,三个配套产品标准也已立项,正着手编制。

“《导则》象征着从0到1,而从1到10,再到行业共识的最终形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受访专家表示,建筑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日后需逐步完成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检测、评价、产品、运维等配套标准,建立完备的建筑防疫标准体系,最终对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国家标准,建成建筑防疫设计领域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使建筑在抵御疫病灾害方面真正发挥作用。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扫描识别二维码下载

“友绿”APP

研报、课程、资讯一手掌握

欢迎订阅“友绿网”公众号

iGreen114

友绿原创资讯,欢迎分享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