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绿色
分享到
北京居建节能80%设计标准重点内容
小柠檬• 03月10日   来源: PKPM绿色建筑   2017
节能

为实现国家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战略,落实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的目标,在执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1/891-2012)的基础上,按照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标准化工作计划,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其他参编单位对北京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了修编。

本标准主要修编内容如下:

01整体节能目标达到80%以上

2017年按照北京市十三五节能规划的要求,确定本次修编的标准其节能率在80%以上,且全部由围护结构节能承担。计算节能率时,外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取值原则是:①外表系数采用实际建筑的数值,但都小于既定的最高限值;②围护结构K值采用优化的限值;③窗墙面积比采用规定的限值(南向0.5,北向0.3,东西向0.35);④因除东西向较大的不设外遮阳装置的外窗夏季有最大太阳得热系数的要求外(限值为0.35~0.45),冬季对外窗都不要求遮阳,所以窗的综合太阳得热系数均取0.35(此数值的大小影响冬季太阳辐射得热量)。

按本标准设计的建筑完全能够达到预定80%的节能目标,考虑到北京市以高层住宅为主,其耗热量指标更低,总体节能率更高。

02创新技术指标“外表系数”

外表系数是本次修编引入的一个新的术语,为外表面面积/建筑面积。表征的是建筑物外围护结构表面积的大小,比体形系数更能准确的反映建筑体形对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的影响。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单层的建筑,建筑物外表面积是固定的,建筑体积也是固定的,体形系数是建筑外表面积除以建筑体积,所以也是不变的。如果中间增加一层楼板,外表面积与体积不变,因此体形系数不变,但建筑面积增加了一倍,单位面积能耗指标大大减少。但其外表系数却是随建筑面积改变的,其与单位面积能耗指标关联性更强。因此,体形系数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正确的表征建筑物的热工特性的。而外表系数则可以。

本次修编对建筑物的热工性能和能耗指标采用外表系数进行分类且双重控制,取消了按照层数分级体形系数和热工参数的做法,更为科学合理。

03  外窗性能显著提高,达到1.1以上

与2012版相比对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修改不太大,变化最大的是外窗的性能参数。主要的依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关于印发2017年工作要点的通知》,要大幅度提高建筑门窗保温、隔音、抗风等性能指标。同时,从节能率计算时,优化外围护结构热工参数计算要求在外墙和屋面的传热系数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外窗的传热系数需要达到1.1W/(m2.K)。

除了塑料型材外窗、铝木复合型材外窗、玻璃钢型材外窗之外,传统铝合金型材规格型号需要达到90系列及以上,还有新增的玻纤增强聚氨酯外窗。

04  采用“双控”原则,耗热量指标采用DeST动态模拟分析

本次修订,建筑物耗热量指标采用动态传热的方法计算,这是耗热量指标计算方法的重大变革。上几版节能设计标准耗热量指标的计算方法均是采用稳态计算方法。从根本上说,稳态计算方法是一种简化计算方法,是在计算机模拟技术应用很少的情况下的一种简化计算方法,且在上一版标准应用时,对于外窗的太阳辐射得热这部分计算出现了一些问题。鉴于此次修编要全面采用性能化设计的方法,因此耗热量指标的计算采用动态模拟的方法是确实可行的(模拟核心采用清华大学研发的DeST模拟内核)。

本次修编采用的是双控原则,即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与能耗指标均要达标。

05  提出耗热量引导值指标

为了体现重点区域与项目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本次修订中提出耗热量指标现行值和引导值要求。现行值为本标准耗热量指标需满足的最低要求,引导值是为一些特殊的区域,以及要求较高的住宅建筑而设定的。北京市由于其特殊的地位,总有一些代表国家水平或国际水平的建筑物或区域存在,这些建筑物和区域势必在节能方面要求较高。因此,设置累计耗热量指标引导值是很有必要的。

06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均为强制性要求

本次修编提出了居住建筑各部分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作为建筑物节能的核心内容,是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的主要依据之一。本次修编取消了传热系数不满足指标限值可以进行权衡判断的规定,要求更为严格,是本标准实行双控的第一步。

PKPM建筑节能设计分析软件,已经完全实现了北京80%节能率标准的“规定性指标控制”及“建筑能耗指标计算”双重控制的严格要求。

软件通过参加“十三五”国家重点研究课题仿真内核Dest接口的研究,并参与了北京市、天津市新的80%节能率标准修编的热工限值及能耗指标的实际案例测算工作,在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为设计师更好的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了方便快捷、计算准确、国内领先的权威软件。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扫描识别二维码下载

“友绿”APP

研报、课程、资讯一手掌握

欢迎订阅“友绿网”公众号

iGreen114

友绿原创资讯,欢迎分享投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