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个人消费水平的增长,个人消费领域的碳排放量也在增加。在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的大背景下,采取必要干预手段降低个人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增长速度,是实现”3060"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实际上,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发布《关于尽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此后,相关部门陆续出台文件推动绿色消费发展。在中央政府发出明确的政策信号后,地方政府、企业已纷纷开展推动低碳消费的探索实践。
本报告梳理分析了由地方政府主导发起和由企业自发开展的两类个人低碳消费项目。在政府方面,报告介绍了武汉、深圳、广东省、南京、北京、成都、上海等地围绕推动低碳消费进行的碳积分项目和低碳宣传活动。在企业方面,报告介绍了物流、共享出行、外卖、回收等多个行业的10个项目。报告对这些项目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未来进一步开展推动低碳消费的项目提出了建议。
报告发现,国内多地城市政府为推动个人低碳消费进行了碳积分方面的尝试。地方政府开发的碳积分体系目前多国绕低碳出行行为展开。例如,广东省、成都市还将碳市场与碳积分体系关联形成碳普惠系统,利用碳市场收益反馈给低碳行为人以促进碳积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上海市则采取了在每年节能周低碳日开展低碳宜传活动,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各年龄层的心民参与,对低碳消费行为进行宣传普及。
相关企业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开展低碳消费的推广。首先,围绕自身业务进行创新,为用户提供具有低碳属性的产品和服务。多数企业采用的都是这种方式。其次,企业结合自身服务能力,针对低碳消费的某领域进行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有激励机制的服务。最后,企业利用自身数据能力,将消费者低碳行为所产生的减排贡献可视化,调动消费者参与的积极性。
报告对比政府项目与企业项目后发现,运营目的不同导致两者的成效存在较大差异。地方政府发起的项目初衷多与减排或改善环境相关,并非以盈利为目标。此类项目主要通过物质激励吸引个人参与,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但由于项目本身缺乏盈利点,常常难以为继,相比之下,企业项目也有其环保目的,但本质上仍为企业盈利目标服务,有较为成熟的商业运行模式,能够维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但政府项目也有明显的优势。政府项目涉及的个人生活场景更全面。尽管城市项目多从出行着手,对个人低碳行为展开记录与核算,但多数政府项目都将对个人多种消费行为进行碳核算列入其项目规划,并以实现全面覆盖个人生活场景为最终目的。一些政府项目还对出行以外的行为开发出了核算方法。而企业为项目制定减碳量核算方法则多从自身产品的角度出发,同时出于商业竞争、保护用户数据隐私等考量,核算方法不公开不统一,企业间项目数据不互通,因此无法打通各生活场景,进而难以实现全面推动低研消费的目的。此外,无论实际运营主体的性质如何,地方城市政府发起的项目都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对个人而言可信度较企业项目更高。
报告认为,为更好推动低碳消费的发展,各相关方应通力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低碳选择,推动个人消费行为的全面转变。在这一前提下,应引入公益机构承担低碳消费项目的协调工作并提供智力支持。为此,可搭建多主体参与的合作网络,探索由公益机构作为发起方、地方政府作为支持方、企业作出实施方的项目合作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公益机构联合相关专家研发科学的碳核算方法,并在合作网络中推广,使相同的个人低碳行为在任何平台上都将获得相同的核算结果。地方政府除继续给予积极政策支持之外,应提供跨行业的集成平台,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中产生的减碳量汇总。企业则可利用其商业经验,进行项目推广并保持项目的可持续运营。报告还建议在一些已有低碳消费推广基础的城市进行试点帮助相关项目更快落地,在实践中探索有效手段,加快全面推进低碳消费的工作。
扫描识别二维码下载
“友绿”APP
研报、课程、资讯一手掌握
欢迎订阅“友绿网”公众号
iGreen114
友绿原创资讯,欢迎分享投稿
2024年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年度评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