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绿色
分享到
开车将成为穷人的标志
友绿• 11月18日   来源:乐读网   1139
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一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脑满肠肥、大腹便便,是那时典型的富人形象。如今,肥胖症席卷发达国家,而在这些国家中,穷人中的肥胖症最为严重。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一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经济学人》不久前有一篇报道,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2011一年,就增加了6000万辆新车。预计到2020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在发达国家中,步行以外的旅行,有70%靠的是汽车。欧盟的汽车制造与服务业,雇用着1200万人,即6%的就业人口。美国则有800万人靠此业谋生,占私营企业工作岗位的4.5%。毫无疑问,汽车,是世界经济的命脉。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发达国家从总体上看,汽车旅行里程在2004年触顶,自2007年经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驶执照。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开。然而,他们恰恰是马上要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则大异其趣。这代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项研究揭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1998~2008年间从20%增加到28%,但开车的却少了。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然才用。2001~2009年间,美国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10%。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不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18~34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也许同样重要的是,年轻人越来越把汽车当成日常工具,而不是什么“美国梦”的象征,不是非追不可的时髦。

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

需要注意的是,21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20世纪大为不同。汽车在20世纪的城市化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代表着一个非常典型的模式。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中高产移居郊外;市区空洞化:贫困、高犯罪率和破败的学区,形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郊区的“睡城”和都市中心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这使郊外中高产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斯德哥尔摩、米兰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进城的拥堵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城市中心和近郊的房价迅速反弹。比如,最近一年多来波士顿市内的租金连创历史最高,纽约市区特别是曼哈顿地区也房价飙升。与此相对的,则是所谓“远郊的死亡”。

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这样的潮流如果继续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文丨薛涌)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扫描识别二维码下载

“友绿”APP

研报、课程、资讯一手掌握

欢迎订阅“友绿网”公众号

iGreen114

友绿原创资讯,欢迎分享投稿

相关阅读